|
雾里看花演员表国际学校的孩子为申请名校焦虑失眠,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陷入意义感危机,青春期的孩子因容貌焦虑拒绝上学……
在物质丰富的当下,无数父母却突然发现,自家孩子陷入了难解的心理健康问题。
在前不久的EduKnow直播间里,我们请到了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、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深度对谈。
曾提出“空心病”理论的他,在与万千家庭的接触中,洞察到了中产家庭子女教育的核心症结,为家长们一一拆解青少年心理困境的成因与破局之道。
于是,越来越多中产家庭选择国际教育路线,本想让孩子逃离应试压力,却不料陷入了另一种更隐蔽的内卷。
在接触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地国际学校学生时,徐老师发现,这些孩子的焦虑往往源于“可控性的丧失”。
在快乐教育的外衣下,这种“玄学”般的录取模式,反而让家长和孩子陷入持续的焦虑循环。
为了申请到海外名校,这名学生被留学中介要求提前学习世界顶尖大学的高数课程。花一年时间备考后,他却因一分之差无法获得学分,最终几近心理崩溃。
就像北大取消绩点制度所折射的问题一样,当学习变成“为了分数而学”,孩子便会丧失对知识本身的热爱。
全面发展本应该是国际路线的优势,却在目标导向的焦虑传导中,再一次被异化为军备竞赛。
“当家长觉得,孩子参加了四个比赛就比参加三个要强时,这种努力已经失去了意义。”
国际教育的价值在于拓宽视野,而非另一条“捷径”,接纳录取结果的不确定性,才能避免将焦虑转移给孩子。
其次,要警惕“过度准备”的陷阱,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,高中阶段就强行学习大学课程,看似领先,实则可能摧毁孩子的学习信心。
从电子产品依赖到容貌焦虑,从早恋到厌学……种种“新”问题的背后,隐藏着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探索过程。
他并不反对孩子接触网络,父母们要警惕的是网络的负面影响:每天无数条信息推送会严重分散注意力,屏幕蓝光会扰乱睡眠节律,过度线上社交会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……
但一刀切禁止上网并非良策。要知道,成年人尚且难以抵制手机诱惑,更不应苛责孩子。
从学校层面来看,可以建立“无手机校园”;而家长更要以身作则,做到到点就不再看手机,及时睡觉。
另一个在青春期尤为突出的问题,则是容貌焦虑,有些孩子甚至在中考后就要求整容!
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优势,当孩子在学业、运动或艺术中找到成就感,对容貌的过度关注自然会减少。
他分享了一个案例:曾接触过一个北大的女生,她高中时是“省状元预备役”选手,也因此压力巨大。
女生在高三时与一个成绩平平的同学恋爱后,两人一起自习、相互鼓励,最终分别考入全省前三和人大!
家长的过度干预反而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,多数初恋会自然结束,如果能持续还是好事。
面对青春期孩子的“问题行为”,徐凯文强调要有“发展性视角”:“这些大多不是疾病,而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困扰。”
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纠正,而是理解。理解孩子对自主的渴望,理解他们在社交中的笨拙,理解他们对自我形象的敏感。
“我的来访者中,有藤校毕业生进了投行,工作一年就躺平;有清北学生说‘学习只是为了让父母开心’;甚至有高考状元觉得‘活着没有意义’。”
徐凯文提出的“空心病”概念,揭示了当代青少年的深层困境:物质丰裕后,学习的意义感消失了。
70后、80后的学习动力来自“读书改变命运”,而许多00后生来就拥有优渥的物质条件,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意义支撑,比如自我实现与利他价值。
徐老师曾接触过一个高考状元学霸孩子。这个男生非常擅长化学,却因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而深陷抑郁。
但内心善良的底色让他想到,“用擅长的化学研发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他人”,从此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,不仅找回了内心的动力,还因此获得世界顶尖实验室的全额奖学金。
许多家长困惑于孩子没有内驱力,徐凯文认为问题出在“动力来源”上。当学习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,当专业选择只是为了好就业,孩子自然会失去热情。
对于家长来说,与其强迫孩子学热门专业,不如帮ta找到真正热爱的事。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,再辛苦也不会觉得累。
对于三分钟热度的孩子,徐凯文的建议是“欣赏而非指责”。他举了一个例子:有个被父母贴上没常性标签的孩子,在网上写小说却半途而废。
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:这个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?这个专业能帮到哪些人?当学习与更宏大的意义连接,内驱力便会自然产生。
在咨询中,徐老师发现,“假民主”是常见问题,家长看似征求意见,实则早已定好答案,当孩子选A,家长就拼命论证A的坏处,直到孩子被迫选B。
学会欣赏具体行为:不说“你真棒”,而是“你今天主动整理了房间,这很棒”。模糊的表扬会让孩子觉得不真诚,具体的肯定才能让他感受到被看见。
接纳孩子的“不完美”:当孩子考了第三名,不要问“为什么不是第一”,过度苛责会让孩子觉得“无论怎样都不够好”。
允许孩子“走弯路”:年轻就是有“犯错”的资本,你让他浪费一年时间探索,比逼他走你认为的捷径更有价值。在不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,孩子可以尝试不同的可能性,包括gapyear(间隔年)。
承认代际差异:不少家长小时候觉得吃饱穿暖就是幸福,但现在的孩子更需要被尊重,这种差异没有对错,只是不同。家长需要放下“过来人”的优越感,尝试理解孩子的世界。
他见过太多案例,孩子因与家长关系恶化而自暴自弃,当关系缓和后,所谓的“问题行为”也随之改善。
回顾多年的咨询经验,徐凯文总结出几点核心建议,送给焦虑中的中产家庭父母:
放下“精英执念”:不是所有孩子都要成为名校精英,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并为之努力,就是成功的人生。过度的期望会变成孩子的负担,接纳孩子的平凡,才能让他拥有追求不凡的勇气。
重视“心理免疫力”培养: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抗挫折能力,让孩子在失败中学习,在困难中成长。现在不让孩子经历小挫折,将来ta如何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?
做“60分父母”:不必追求完美,给孩子留一些自主空间。当你觉得这是为ta好时,先问自己: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,还是我的控制欲?
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:父母们成长的年代与现在天差地别,用30年前的经验教育现在的孩子,就像刻舟求剑。家长也要不断学习青少年心理知识,理解这个时代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。
最后,徐凯文强调:“教育的终极目标,是培养一个内心充盈、有能力应对人生挑战的人。”
当家长放下焦虑,学会理解与尊重,孩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,既不迷失方向,也不失掉自己。这或许才是破解当代青少年心理困境的根本之道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曾轶可工作室发布严正声明:已向合作方发出解约通知,广州、北京、杭州等场次演出票务及退票问题由相关主办方承担
28点变19点,俄乌和平计划更新,俄方回应!泽连斯基最新讲话:期待与特朗普“继续积极合作”,事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......
外媒:因将大运河“染绿”,瑞典“环保少女” 被罚款及禁止进入威尼斯48小时
神舟二十号飞船舷窗出现裂纹,专家披露:从里面补一下,有信心安全载货返回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