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狂蟒之灾上周末,我带娃去玩,刚走到滑梯旁,就听见一个家长在大声地催促自己家孩子从滑梯上滑下来。但是那个孩子迟迟不动,脸上露出害怕的表情。
“快点下来,这有什么害怕的。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滑下来的,你都三岁了,怎么就不敢?不能每次都让我陪着你。”
家长想用自己坚定的语气让孩子妥协,但是孩子仍旧不动。这时,后面已经有好几个小朋友被堵着了。
家长更加着急,也有些生气。催促的语气愈发严厉。孩子被吓得快哭了,更不敢滑了。最后是后面一个看起来上小学的小朋友,抱着这个孩子一起滑下来的。
这样的场景,其实在生活中不少见。孩子怕生,被说胆小。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,被说胆小。
关键是,家长对孩子“胆小”的态度,是无奈、厌烦,甚至还有愤怒。这是因为家长把“胆小”与“笨”“无能”画上了等号。
大人做事小心翼翼,会被说成是“谨慎”。而小孩子如此,可能就会被戴上“胆小”的帽子。
这样的孩子,通常会有强大的观察力。能够更细致地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,发现一些其他人忽略的细节。
这些丰富的信息进入大脑,是需要时间来处理的,就会让孩子表现出“犹豫”或者“慢半拍”。
怕高、不敢尝试新的事物,看似是孩子胆小,实际是孩子发现了危险,在规避,来保护自己。
家长眼中的“胆小”,在特定的场景下是孩子智慧的体现,主要看家长是如何理解和引导的。
孩子不想、不敢去做的事,不要强迫孩子去做。这只会让孩子心中升起真正的恐惧。
如果觉得孩子害怕,就帮他屏蔽一切挑战,把孩子完完全全保护起来。这样就剥夺了孩子学习、进步的机会,也不利于孩子成长。
每片叶子都不同,更不用说孩子了。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,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质和优势。
可以用“细心”“谨慎”“善于观察”“有安全意识”等这些积极的话语,不要只会说“胆小”。
根据孩子的特质,为他提供更适合的活动。比如,需要细心观察、深度思考的活动,如拼图、手工、科学观察活动等。
家长在面临一些新事物的时候,要展现出积极的应对方式。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做法,会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近九千元的iPhone充电时突然冒烟,机主称“清晨被焦糊味熏醒”,苹果回应:非质量问题,也非人为原因
向高市早苗提问涉台问题的日本议员:我没想到她会这么说,心想“糟了”,这哪是首相能说的线
12月降息概率跌至三成!美联储会议纪要“放鹰”:警惕通胀与数据缺失风险
秋假给大家一个“忙里偷闲”的理由!家长有了一个不那么卷的选择,不要只想着赚钱
Apple Watch Ultra 3、S11钛金属表壳怎么做的?苹果官方揭秘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