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女子别动队 薛敏在现在的育儿环境中,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“小太阳”,从小在父母的疼爱中长大。一旦走进幼儿园或小学,开始接触更大的社交圈,就难免会有摩擦。
有的孩子天生成熟,有的孩子比较强势,也有孩子性格软糯,当他们被欺负时,家长往往更心疼,比孩子本人还委屈。
但当问题真的发生时,到底该怎么办?“打回去”似乎是最快、最直接的方式,可这真的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吗?
作为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妈妈,也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,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情况。今天,我们就从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说起。
邻居家的小女孩小新,是个性格温柔又乖巧的孩子。有几天她放学回来眼眶红得厉害,邻居问她怎么了,她只顾低头抹眼泪,什么也不肯说。
等到第二天,情况依旧如此,小新的衣服还弄得脏兮兮的,整个人显得害怕又紧张。
邻居急了,追问了半天,小新才怯生生地说,她放学路上被几个同龄孩子堵住,不仅被推搡,还被威胁不能告诉大人。
第三天,邻居决定跟着孩子回家。果然,那几个欺负人的孩子又出现了。邻居冲过去站在小新面前,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们,欺负别人是错误的。
那些妈妈听说自己的孩子做了这样的事,脸都红了,连声道歉。更重要的是,她们马上回去管教孩子,让孩子知道行为的严重性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孩子遇到欺负,家长的处理方式,决定了孩子之后的安全感与性格走向。
许多家长第一时间会让孩子“告诉老师”。这是一个温和的方式,但在实际情况中,老师要照顾几十个孩子,未必能及时掌握每一次冲突的细节。
老师介入后短时间可能有效果,但只要老师不在现场,孩子就可能“旧态复发”。
对于性格胆小的孩子来说,他们甚至会因为“怕被报复”而不敢表达真实情况。因此,把所有希望托付给老师,往往远远不够。
也有家长听到孩子被打后第一反应是心疼与愤怒,于是对孩子说一句“别人打你,你就打回去”。
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变得“勇敢”,但长期看,他们更可能把暴力当成表达方式,甚至在别的情境中主动攻击别人,这会让他们在人际社交中遇到更多麻烦。
最不可取的,是有些家长会怪孩子“太怂”“没用”。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深深的伤害。
这种伤害比被推一下、抢一下玩具更严重,更长期,甚至可能让孩子变得更加沉默、更加不敢求助。
孩子在面对欺负时,最缺乏的就是“我有依靠”的安全感。家长首先要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:无论发生什么事,爸爸妈妈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。
他们会更愿意把事情告诉家长,也会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帮助,而不是默默承受。
当对方轻微推搡时,孩子可以坚定地说“不准这样做”,如果对方再继续侵犯,可以适度推开对方,保护自己不受更大伤害。
当对方明显力量更强、人数更多时,孩子要学会第一时间远离危险环境,并快速找老师或家长。
在孩子被欺负后,家长应该冷静处理问题。可以先和老师沟通,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具体情况,再由老师联系对方家长共同商量解决方式。
面对对方家长时,语气越平和,越能推进问题的解决。家长之间达成一致,对方父母愿意管教自己的孩子,这才是让问题彻底结束的关键。
孩子会从这个过程中深刻感受到:爸爸妈妈不仅听他说,也愿意替他说,更会替他解决问题。
孩子被欺负时,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要冲过去“教训别人”,也不是要责怪自己的孩子软弱,更不是一句“打回去”了事。
真正能帮助孩子成长的,是冷静、智慧而坚定的处理方式,是帮助孩子建立边界、保护自己,也是让孩子知道:家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。
孩子的成长路上一定会遇到不公平和委屈,但只要父母站在背后,孩子就不会畏惧任何风雨。
如果你的孩子遇到欺负,你会怎么处理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,我们一起交流、一起成长。
作者简介:果妈,家庭教育指导师,专注分享育儿知识、亲子教育经验、婚姻家庭感悟,欢迎关注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近九千元的iPhone充电时突然冒烟,机主称“清晨被焦糊味熏醒”,苹果回应:非质量问题,也非人为原因
向高市早苗提问涉台问题的日本议员:我没想到她会这么说,心想“糟了”,这哪是首相能说的线
12月降息概率跌至三成!美联储会议纪要“放鹰”:警惕通胀与数据缺失风险
秋假给大家一个“忙里偷闲”的理由!家长有了一个不那么卷的选择,不要只想着赚钱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