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 筑牢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|
|
| 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25/11/8 5:43:28 | 【字体:小 大】 |
|
张火丁近况“文化兴则国运兴,文化强则民族强。”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《习谈治国理政》第五卷深刻阐述了“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,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。新时代新征程,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文化思想,坚持守正创新,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,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。
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,把准文化发展方向。习指出,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,始终站在时代前列,引领文化发展进步,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。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,就是坚持党的领导。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,必须把党管宣传、党管意识形态、党管媒体、党管互联网原则贯穿始终,确保文化发展始终保持正确方向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,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,发展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,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。要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,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任务落实落地,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力量。
要勇于开拓创新,激活文化发展的一池春水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、扎根群众,从加快建成支点、建设“两山”实践创新示范区的火热实践中汲取灵感,创作更多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。要紧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,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的发展路径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,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,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,让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创新发展。
坚持扎根基层、扎根人民,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文化发展的成果,最终体现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上。我们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,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推动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、均等化。对于基层存在的公共文化服务短板,要加大投入力度,完善基础设施,让文化资源惠及广大群众。要把培养文化人才队伍作为重要任务,尊重文艺创作规律,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。既要发现和培育本地文化人才,让他们成为推动恩施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,也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,为恩施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,推动活态传承。习强调,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,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。要坚持古为今用、推陈出新,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。对历史文化街区、村镇、院落等文化遗产,要坚持保护第一、传承优先,健全保护传承机制,推动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、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,让文化遗产真正“活”起来,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,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。
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,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我们要不断拓展文化传播的新渠道、新方式,构建多层次、宽领域的传播体系。要强化文明对话理念,推动更多文化精品走向世界。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,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创造新的文明形态。要进一步凝心聚力、真抓实干,以文化繁荣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。
|
|
 栏目文章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