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威成种子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,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2021年9月,央视新闻《国家记忆》纪栏目特意制作《大先生杨振宁》系列纪录片,回顾杨振宁老先生的硬核人生。
1922年,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的杨家大院。7岁时,父亲杨武之被聘为清华数学系教授,杨振宁跟随父母一同搬进清华园。
12岁的一天,杨振宁在清华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名为《 神秘的宇宙 》的书,深深被宇宙的浩瀚和书中的科研成果所震撼。
取得博士学位之后,物理学家费米和泰勒将杨振宁推荐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,与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。
在普林斯顿,杨振宁心无旁骛地钻研物理,在研究中,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现铁律“宇称守恒”并非亘古不变。
这一质疑,在物理界引起轩然大波,而由他们提出的“ 宇称不守恒 ”,更是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,让他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与他非凡的学术贡献一样,杨振宁健康的体魄也十分引人关注。面对大家的好奇,杨振宁也非常大方地分享了自己能如此长寿的养生方法。
不乱用药:是药三分毒,杨振宁对于自己的朋友喜欢去药店买吃药的习惯就感到非常不解。
杨老表示:一个症状看似是感冒,但实际上它的病因可能不止一种。如果自己去买药,轻则可能耽误病情,重则还会引起不良的后果。杨老认为养生要科学,生病了还是应该去医院看病。
多吃、慢吃:除了每天的一日三餐之外,杨振宁还会每隔2、3个小时就适量吃一些食物,这样可以维持身体的血糖水平。
用餐时,杨老也会细嚼慢咽,这样有助于身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。同时也应含有适量的纤维素和少量脂肪。
好心态、规律生活:很多人可能想不到,已经102岁的杨振宁在1997年的时候曾进行了心脏搭桥的手术。
在提到自己手术后身体健康,而且至今没有再次心脏搭桥的原因时,杨老表示:归功于医药科技的发达,以及一个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。
在杨振宁看来,书的作用非任何保健品可比,烦闷时,读书是安慰者,让人处变不惊,宁静致远。 “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,长学问,博学多才,也可以防治疾病,养德健身。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。”
杨振宁说自己很“懒惰”,并没有经常运动。他只喜欢坐着喝茶看书,偶尔会骑一下家里的健身脚踏车。不过,年轻时候的他,却是很喜欢运动的。他说,“我喜欢走路,年轻的时候,每到一个城市,我是以步行去认识这个城市。记得有一次在台北,我从台北火车站走去台湾大学,走了一个多小时,这条路是我喜欢的。我很明白,虽然爱走路,年纪大了,却切忌跌倒。现在因为有一条坐骨神经容易碰到脊骨,走多了感觉不舒服,路也就少走了。”
严格来说,寿命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并没有标准的答案。很多时候,比起延长生命的长度,或许拓宽生命的厚度才是更多人所期待和追求的。
|